Everipedia Logo
Everipedia is now IQ.wiki - Join the IQ Brainlist and our Discord for early access to editing on the new platform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beta testing.
Everipedia大家的百科全書

Everipedia大家的百科全書

前言**:**

Everipedia(發音為ev-ree-pee-dee-a [0] )是一個以維基百科的開放資料為發展基礎的去中心化網路百科全書,並在此基礎上,引入區塊鏈技術與進行商業運用 。Everipedia的商標及網站為Everipedia Inc. 所擁有 ,其平台上所乘載的內容,因取之於自由內容與由社群共寫所產生,故為自由內容,截至2017年12月為止,Everipedia在對維基百科等自由內容採取複刻下,依照Next Web的記載,其在英文世界裡,在條目的收錄數上,已經超越維基百科全書,取得領先的地位 ,依照The Block的資料,Everipedia已擁有超過六百餘萬條的條目,且截至2018年8月,Everipedia也已擁有了6萬餘條的新建/自建條目。Everipedi.org 因在收錄規則上,採取開放的態度,排除了傳統如維基百科全書等需先經過審核後才會刊登的審核過濾程序,因此其收錄的條目數量,理所當然的會較英文維基百科來得多。

創作動機**:**

綜所皆知 Wikipedia 是一個全球知名,且瀏覽量與能見度,都相當卓越的公益性質網站,而管理方在對於此公益資源, 也一向採取中立自律的立場,一直拒絕任何商業運用的誘惑,然此自律,並不能阻止人們想方設法, 想要去活用Wikipedia所乘載的商業價值與資源,如果Everipedia 能完整的複刻與繼承整個維基百科的知識庫與商業資源,要於其基礎上,進行商業運用或管理改進,難度顯然就會少很多,也就是Everipedia 是不是能透過複刻維基百科全書,來活化維基百科的商業價值呢?

或依此基礎,進行一些管理變革呢?

用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北京的明清故宮博物院就好比是維基百科,其基於文物保存的諸多顧慮,除了服務參觀者的附屬商業活動外,大部份的文物樓宇,都只能隔著玻璃遠觀,莫說參觀者想要對其近觀細究了,如有團體,想要對其進行商業活用,那肯定是更是難如登天的事了。如果今天有團體能從管理方取得特許的權利,那是不是意味著像是挖掘出一門獨門生意般的,但這樣的商業模式,顯然不太真實。而Everipedia 就好比是橫店影視城,市場除了第一把交椅,一定還有胃納第二名的市場,就像Google之於百度,Facebook之於Twitter與微博,亞馬遜之於阿里巴巴,前開的產品與對比產品絕對不是100% 的複刻,但至少在反托拉斯法精神下,Me2是有空間的,且既然要尋求特許權利,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是即便取得了特許權利,也會因會文物保護的諸多顧慮,綁手綁腳的,但這對想活用挖掘其商業價值的人來說,也不是甚麼太大的問題,即然山不能轉那就路轉,那就複刻硬分叉出一個橫店影視城就行了!

綜所皆知,橫店影視城只是北京明清故宮的贗品,沒人會把他當成真品看待,但透過硬分叉複刻,就可以容易地進行商業運用的目的了,這些商業活動還能進行本尊遠遠所不能觸及的議題,如簡單一點的,可以讓參觀者,坐上龍椅穿著龍袍,拍拍照過過皇帝癮,難度大一點的,也可以來個火燒太和殿,水淹紫禁城等,更任性點,要來個八國聯軍,砲轟紫禁城,也不是難事,這些都是本尊所不能做的事,Everipedia 採取著橫店影視城一樣的套路,只是不同的是,在數位資訊的世界裡,複刻品能藉由資訊科技,複刻得跟本尊一模一樣,且造價低廉,除了品牌形象與社群群眾難以複刻外,產品上,絕對能達到PK貨等級,無分軒輊。

那麼要如何才能達到青出於藍,還能勝於藍**?**

Everipedia 一詞為 Every 及 Encyclopedia 的複合字,其創字的動機,在於冀望Every thing,Every event 及 Every people 都能有機會被收錄成為條目,寄望透過廣泛的收錄,成就出一部真正內容自由,收錄廣泛的去中心化百科全書。既然 Everipedia 是以 Wikipedia 的自由內容為基礎,那麼它到底要如何才能達到青出於藍,還能勝於藍呢?

  • 無收錄門檻- Everipedia 希望透過去除 WIKI 先審核後刊登的事先審核規則,因為這會導致收錄的條目,會因為審核人員主觀的意識形態,而有所取捨,這將違背WIKI向來強調自由的初衷,Everipedia希望能達到一個真正的自由平台,想留下甚麼條目,應該是由生態參與者決定,真正的自由不該設置緊箍咒的,並且藉此徹底的排除編輯士閥的形成,最終,這會使得Everipedia 的內容達到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任何人都能自由的編輯共識文章。

  • 鼓勵透過編輯競爭,解決爭議- Everipedia想改變維基百科一向不鼓勵/避免編輯戰爭,以和為貴的原則,相反的 Everipedia 認為真理應該是會越辯越明的,要解決爭論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多去鼓勵發動編輯戰爭,而不是迴避爭論。

  • 引入專屬黃頁– Everipedia Inc. 想為Everipedia 形塑出收錄特色,有別於過往的百科全書,未來的Everipedia會更像是一部以人物誌,工商黃頁為收錄重點的網路百科全書,其可改變以往由第一視角所提供的傳統履歷與個人資訊的可信度,Everipedia 鼓勵第一視角外的人,來撰寫某個人,某個機構的專屬黃頁,藉此來提供較為平準的資訊,資訊的使用者,可很容易的由資訊提供者的聲譽,當作徵信指標參考,這有點像在寫推薦函,只是這個函,是可以由複數的人一起來完成的。這對人們,也可能是個雙面刃,人們也許想有個專屬的頁面,但卻也不想自己的隱私瘡疤被公布出來,同時也可能導致黃頁被置入式行銷媒體所綁架,廣告業者很容易去編寫某個名人的黃頁,或對高搜尋量的頁面,移入商業廣告,這在機器人文章充斥的現代來說,完全不是難事,機器人更容易對高搜尋量的關鍵字,如同蠕蟲病毒一樣的寄生。而Everipedia****同時也希望透過黃頁的引入,來成為社群網路的興趣點,以達到傳銷的目的,一般來說,人們可能會想去分享轉寄一個偶像的個人黃頁,但轉寄分享一個名詞的解釋,明顯不會有太好的興趣。

  • 引入區塊鏈技術

  • 建構利益回饋的Everipedia/IQ經濟生態鏈**-相對於傳統的社群自媒體,Everipedia讓參與者能從參與經濟生態鏈的建設,取得重分配利益的可能性,這不同於FB等社群自媒體軟體,除了著作權外,所有的直/間接效益,並沒有回饋到資訊提供者的路經與機制,Everipedia試圖如同Steemit,**提供類似可能的回饋,但前提是參與者需要同意開放著作權。

如果我們將Wikipedia用《四庫全書》來類比,Everipedia 則較像是《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在修書的過程中,對所收錄的書籍,原則上是不做任何修改,採取兼收並取的方式,盡量讓書籍能保持原汁原味。Everipedia 進行著毫無保留的複刻自由內容,至去中心化存儲媒介,並且對新建與編輯修改的內容,也不需事先審核,它像是提供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儲存媒介去保留,所有維基百科所有編輯者的知識資產;差別在於《永樂大典》是一本具集合眾書的部書,像是個圖書館,而 Everipedia 則像是一本集合眾文的部書,就像《永樂大典》試圖保存所有的古典中國的知識資產的努力,雖然可惜的,它自己也難逃祝融,泰半皆已佚失,而拜現今去中化的技術,Everipedia 能透過導入區塊鏈與去中心化的技術,可靠的做為自由內容面對災難的另一備份途徑, 它可以避免如《永樂大典》一樣的悲劇再次發生,然而相對於《永樂大典》對書籍文章的收錄,採用著中心化的篩選與審核原則,Everipedia 因其本質上,就像是提供了一個基於Wiki 技術與資料庫的知識記錄庫亦或共寫平台,所以,設計上,它讓去蕪存菁的審核工作,由以往傳統專業的中心化審核機構,轉向以云云大眾為主的共識編輯以及共識審核者身上,然此改變相當大的機率,會帶領Everipedia,最後成為一部無所不精,垃圾文章與置入式蠕蟲廣告充斥的垃圾平台。

EP/IQ

Everipedia 希望透過 EP/IQ 經濟生態鏈,引入永續的財務支援,並藉由規則設計將持幣者的單一實質影響力降至最低,也透過獎勵回饋,為生態鏈,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與高素質的共識審核者,EP/IQ 的建立目的,主要想

  • 改變傳統的勸募方式,讓捐獻活動,能容易且無時無刻的進行,捐獻者也無法透過大筆的捐獻而對團隊產生實質影響力。

  • 凡對生態認同的社群群眾,都可以藉由增加持有IQ代幣來提供通貨的流動性,間接的達成捐獻與支持生態的目的。

  • 獲獎者可將所獲得的代幣,透過捐獻者所提供的市場流動性,將自己的勞力智力貢獻,轉換成自己所需的法幣或任何虛擬通貨。

  • 無止盡的進行獎勵通膨,會使早期的生態參與者的持幣權益,日益被稀釋,也就是今日的巨鯨,如果不持續的參與生態建設,只會在未來瘦成魩仔魚,舉例Everipedia 團隊目前擁有34.5%的整體通貨,15年後,團隊在生態的影響力,就僅剩一半 (以5%的通膨率計算 ),28年後,影響力僅剩四分之一,所以定期定率的通膨設計,會使得鯨魚的影響力,無法長久,通膨率則決定著其影響力歸零的速度。

IQ 就像是一個可移轉的勸募媒介,除了獲獎者外,早期的捐獻者,可透過交易中心拋售代幣,不再承受通膨率稀釋權益,所以這是一個有別於傳統的勸募模式,捐獻額度並不是永久性的,它只在持有代幣的區間下成立,有點像在宮廟文化裡,選任上爐主一樣。

角色

EP/IQ經濟生態鏈下的直接關聯的角色有:

  • 策展人與編輯者。

  • 共識審核者。

  • 參與共同經營者。

間接關聯的角色則有:

  • Everipedia Inc. 團隊。

  • 傳統捐獻者 (不行使任何權力的持幣者)。

也就是購置IQ的目的,如果不是基於”真實的”行使權力上的需求,亦或純粹支持生態能永續發展的動機,這是難以理解的,因為規則設計,會使得囤幣者的行為,成為一種極難理解的持幣行為,除非炒幣者能讓整體市場的囤幣率,高過定期定率的增發通膨率。

IQ****代幣

注: 2018/10/31 Sam Kazemian 於 Everipedia 於 Telegram 上的官方表示,也許會將現行所採用的無止盡且定期定率的稀釋分割方案,朝向有限總額供給的方向前進,具體細節還未定案,原始發文如下:

**Question to community: What does everyone think about reexamining the IQ inflation schedule so that there is a hardcap on IQ tokens instead of permanent inflation?

Think the same reward cycle as BTC.

There is a hard cap of X amount and consistent halvening periods until cap is reached.

Basically IQ would be more like mining BTC instead of earning EOS/Steem which makes IQ much more scarce.**

而在現行方案裡,Everipedia 除了建立一個採用區塊鏈技術的Everipedia/IQ經濟生態鏈外,也替生態引入一個具有 1.) 競爭強度指標意義及 2.) 獎勵積分性質的代幣 IQ,這讓社群群眾可以透過取得/購買 IQ 來獲得行使編輯,共識審核與共同管理的編輯權限與投票權,並可依所獲得得票數,依比率獲得一些獎勵回饋。

IQ 是一個建構於 EOS 基鏈且無止盡發行的代幣,也因Everipedia 的商標與網站都屬於 Everipedia Inc. 所擁有,這使得股權歸股權,獎勵積分歸獎勵積分,IQ的內在價值,完全與權力的行使需求證相關,是故,IQ 代幣,不會具有法律上所定義的股權權利與民法權益,而平台所乘載的知識,屬於自由內容的公益財產,故 IQ 代幣的特質具有:

  • 是一種行使權力。

  • 與激勵參與生態的獎勵積分的複合體。

這類似於 PTT 所發行的虛擬幣 P 幣,用以獎勵作者所提供的優良發文,而生態參與者,雖然藉由購買/累積IQ代幣,來取得編輯,共識審核,共同管理與獲得獎勵的權力,但前開說明,這不表示持幣者,擁有了部分的平台商標權與網站資產的清算權益,亦或部分自由內容的擁有權,即便 Everipedia Inc. 誠如團隊所宣稱,在未來真的達到如同Apple Inc.市值一樣的史詩級企業, 擁有整體市值上看1兆美元的規模,這也只有成為股東們才能有的願景,也就是即便股東權益,可能從現行3000餘萬美元的投資額成長到 1 兆美金,這巨大 (30000x) 的投資效益,也只與股東相關,或者團隊因經營 Everipedia 網站等商業活動而產生利潤,這些盈餘也都只歸屬於Everipedia Inc. 的原始股東,與IQ持幣者完全無關,也不會被拿來回購燒幣。

也就是透過 EP/IQ 的設計, Everipedia Inc. 將因成本的外部化,減輕其經營成本上的負擔,並且藉此為Everipedia 引入財務來源。

獎勵代幣的來源

獎勵代幣的來源,是透過無止盡的稀釋原持幣者的權益來滿足需求的, EP/IQ 會以當時IQ 的總發行量做為計算基礎,透過定期定率的分割來提供供給量,以滿足獎勵之需求額。這方式類似於傳統美股的股權分割方式,只是EP/IQ 經濟生態鏈會將新增的代幣額,拿來做為獎勵生態參與者之用,實質上就是在進行一場無止盡的QE,而不是如同股權分割,會將分割額還給原持幣者,舉例 Apple Inc. 曾經執行過 1:7 的分割案,用以解決投資者抱怨買不起Apple Inc. 的股票,分割前後,股東權益是不會受分割案而減少的,這是股權分割案的常識,經營團隊必需要確保股東權益不會因股權分割而受到傷害,而 EP/IQ 將透過定期定率稀釋分割所產生的分割額,拿來做為獎勵之用,這樣的設計目的,有效的將徵稿與審核的成本,轉而由持幣者來承擔,也就是持幣者得為徵稿與審核者,擔負提供報酬的義務,白話來說就是,持幣者得每隔一段時間,透過自分割來提供獎勵額給徵稿與共識審核者,因為創建者相信,文章數及品質的增加,可吸引新人(Newbie)的加入,這將帶來購賣IQ的動機,所產生的利益也自然的會回饋至生態參與者身上,也就是創建者認為這將會推升幣值上升,故由持幣者來支付這部分的成本,是想當理想的,但明顯的,地球所能承受的人口數不可承無限制的複利成長的,條目數也會是個有限集合,在人類移居外太空以前,人口增幅是否可能無止盡的複利成長,設計規則以有限制的人口成長來面對無止盡的稀釋分割,明顯的不太真實,且文章的增加也並未帶動新手的加入,這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了,這是不同於傳統的商業模式的,傳統的商業模式裡,網站的瀏覽數與能見度增加,會增加的是經營的公司的股東價值,Everipedia Inc. 透過稀釋持幣者的權益,有效的將成本外部化,這確實能提升 Everipedia Inc. 的營益率與投資價值,但對 IQ 持幣者而言,顯然是無法享受到推動支持一個生態成形所應享有的成果,而又因其行使權力得透過購買/抵押代幣來取得,所以就算編輯文章亦或參與共識審查與共同管理時,所獲得的實質獎勵報酬率,可能也無法補足所質押的代幣於質押期所承受的跌價損失,是故 EP/IQ 並無法保證所投入之勞動力與智力能轉換成正向穩定的報酬。

增發通膨率

IQ的持幣者,每年得承受1~5% 的增發通膨率,與可能交易一次會被徵收0.1%交易稅的額外成本 (EP 團隊於2018/9/29(UTC+8),宣布將暫時取消此項政策,直到社群形成共識後,才會被動的執行此政策,而已完成徵收的手續費,將直接銷毀,不會有流入團隊內部人的情況發生 ),此機制的設計,主要用以提高交易者頻繁交易時的成本,然而,截至政策取消為止,2/3的交易手續費,皆為經營團隊的交易活動所貢獻。

獎勵額

目前獎勵額為每半小時為一結算區間,單一區間獎勵總額為 500 IQ。

持幣者的持幣投資利益

持幣者需要承受來自獎勵通膨率所造成的權益稀釋,白皮書目前沒有針對 持幣者 規劃,任何潛在的收益,故其基本的持幣利益率為負向的增發通膨率。

商業模式

從古至今,百科全書的編撰一直是個費時費工又費錢的志業,如永樂大典及四庫全書,這兩部類書的編撰,都是完成於明清兩代國力最鼎盛的時期,並且是在國家的財務支援下進行的,也就是一部百科全書的問世,往往象徵著一國的盛世。

直至Wikipedia 做了一個跨時代的突破,它利用群眾共寫與建立一個以公益使用為訴求的知識平台,有效的解決編修成本高昂的難題,讓一件本來是國家力量才能進行的大事業,並象徵國家,貴族,富人權貴地位的百科全書,變成了可以使群眾業餘寫作,人人可自由免費閱讀的知識平台,而其仍保留了先審後刊的傳統,僅需為其管理與維護基金會運作的需要,尋求外部的財務來源,其財務則主要來自勸募活動。

其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乃至《大英百科全書》,在編撰人員的任用上,仍是以為往聖繼絕學的高度在進行的,鴻儒大師不在話下,《大英百科全書》也有相當的期間,是由牛津大學與芝加哥大學來負責編修的,也因此獲得了學術上的權威地位,Wikipedia 的突破在於它把傳統上,權威機構所負責編撰的工作大眾化,並且自由免費的共享,然也因此,維基百科的嚴謹度與學術地位,一直有無法突破的天花板存在,有些老師甚至告誡學生,如果報告的出處,直接來自維基百科,那麼報告就直接以零分計算,也就是說這些方便,免費,不嚴謹的資訊,某種程度上,專業度是遠遠不如《大英百科全書》,不被信賴的。

那麼《大英百科全書》就是一個完美的典範嗎?

顯然也不是,《大英百科全書》因為跨越時代久遠,其也深受條目陳舊的批評,另一方面,其高昂的持有成本,也無法使其脫離財務風險,因而多次著作權易主。

Everipedia 則為一結合代幣經濟的共寫知識平台,如同PTT一樣,其程序為先刊登後,才進行共識審核,其與Wikipedia不同之處,在於Wikipedia上架的文章,是已先經過中心化審稿通過的文章,Everipedia則是由官方提供了一個共寫的平台,大家都可以看到一篇文章的生成過程,也就是一篇公開的文章,也許只是草稿,也許只有標題,可由多次或多人的共寫來完備它,就像 Google 的雲端 office。

而其財務的來源,主要是透過發行虛擬貨幣,將費用與成本盡可能的外部化,並透過將代幣販售給生態參與者,來獲取融資,並寄望能以此建立一個永續支持的財務捐獻生態,用以進行有酬編撰。Everipedia 一方面擷取了Wikipedia共寫,自由與免費的基因,另一方面也希望提供《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乃至《大英百科全書》的有酬編撰的模式,****Everipedia Inc.****試圖去利用虛擬貨幣的引入,來取得一個永續供給的財務來源,也就是對比到大英百科全書等傳統出版商的商業模式,其股東得為編輯與審查者提供相應的薪資報酬,如有苛扣,政府與法院就會馬上找上門來,而這類的產品售價,最終還是得反映編撰成本的,在19世紀,《大英百科全書》甚至是權貴炫富展現文化素養的擺飾,《**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更是只有盛世皇帝才能擁有,**Everipedia Inc. 意圖透過 EP/IQ 經濟生態鏈的運作,將這部分傳統的支付義務與成本,轉向至持幣者身上,並依此來提供免費的閱讀服務,除此,Everipedia Inc. 的股東,也會因此免除傳統業者,在這部分的營銷支出,並且藉由成本的外部化,可有效的提高其股東權益,並且降低公司在經營上的風險,但對持幣者來說,其就得面對不間斷的定時定率的QE,這也就是當持幣者的持幣目的,如果不是為了行使權力的需求亦或捐獻而持幣,這將會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行為,尤其是當瀏覽數達到商業價值時,這些價值所產生的營利利益,並不會拿來回購銷毀代幣。反觀成為 Everipedia Inc. 的股東,將因為EP/IQ經濟生態鏈分擔了絕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其將享受到因成本外部化所帶來的諸多好處,如同Facebook一樣,Everipedia Inc. 雖為編撰者提供了報酬來源,但無損其接收商業價值的能力。


內容的價值

Everipedia的內容,主要來自於群眾的共寫共編,屬於自由內容,它允許任何人可以自由且無償的使用,總體的內容價值是無價的(無限大),但是同時也是無價(零),其價值完全會轉化為平台的瀏覽量與影響力,與 IQ 的價值沒有直接的關聯,但這相較於Facebook 等傳統社群自媒體而言,生態的參與者所貢獻內容,及所產生的商業價值,只有 Facebook 能應用,而 Everipedia Inc. 允許透過EP/IQ這經濟生態鏈,讓生態參與者,能對現行持幣者的虛擬貨幣資產,進行再分配,而生態參與者,會因貢獻生態的建立,而可以取得一些代幣來做為報酬。

錢從哪裡來**?誰會來買單?**

前開描述Everipedia試圖透過EP/IQ經濟生態鏈,來為Everipedia尋求永續不絕的財務來源,然乞丐不會因為擁有了碗就會自動生出錢來,而成為富人的,那麼到底誰會投錢到這個碗裡呢?

EP/IQ的建構試圖為這長久的難題,尋找解答,但這只是把問題間接化而已,為問題再次包上一層包裝紙而已,本來乞丐連碗都不需要擁有,只需要靠伸手請求捐獻,現在他擁有了一個碗 (EPIQ )了,問題只是從原本的誰會給錢?

變成了誰會投錢到這個碗裡而已!

持幣者除了被動的等待大熊市的來臨,盼望透過資金盤,來讓所有的虛擬貨幣都能雞犬升天,將代幣丟給下一個傻瓜外,EP/IQ的創建者,希望持幣者,都能成為積極參與生態的建設者,創建者認為持幣者,只要基於參與生態的需要,將IQ再進行質押,以換取更多的BP,並且再次投入,以作為行使權力之所需,如此生生不息,也就是所獲得的獎勵,如果絕大部分能只是從增發池,移轉至質押池而已,當大部分的籌碼都進入了質押池,等效來說,並沒有產生實際的通膨效應,且甚至有可能因為BP的激烈競爭而帶動幣價走升,進而驅使空手的投機者,爭相購買IQ代幣,然而,又要如何觸發冷啟動去驅使投資者願意透過持幣來追逐利益呢?

主要影響幣價的變因有****:

  • 增發通膨率- IQ 代幣透過定期定額的增發新幣來滿足獎勵之所需,這使得 IQ 具有1~5% 的自然增發通膨率,而IQ同時也視作Everipedia 的競爭強度指標,在增發通膨率下,幣值無可避免的會隨著持續的稀釋而使持幣價值下降,增發新幣如同股票市場的分割,在當時市場價值恆定的情況下,IQ 的幣價將呈現固定的負向斜率衰減,而這固定負向斜率的衰減,需要藉助於增加持有IQ 的動機來補足,才足以提供足夠的流通性,否則EP/ IQ經濟生態鏈最後勢必走向崩解,也就是說在理想的情況下,每一個新生產出的 IQ 獎勵,都至少應該能從流通市場中,找到承接者,這才足以使生態能平衡與永續發展。

  • 博弈與編輯戰爭的強度**-**EP/IQ 經濟生態鏈,意圖透過博弈的方式,來提供購買與質押 IQ 的動機,任何人想要行使編輯,共識審查亦或共同管理的權力,都需要先將 IQ 進行質押,質押的動作會實質的減少IQ 的市場流通量,也就是透過質押的動作,將等效的製造出通縮的效果,當質押量,相等於亦或大於增發通膨量時,幣價將改變自然通膨的趨勢,也就是當持幣者,只囤不賣,增發通膨,就能獲得有效的壓抑,然因為參與質押的 IQ 並不會被銷毀,所以每年對質押量的需求,需要呈現複利增長,也就是所有透過獎勵所獲得的IQ,都應該會再進行質押,生態參與者,才能持有足夠的博弈籌碼。

如何分派**?**

前開說明EP/IQ經濟生態鏈,透過定期定比率的稀釋持幣者的持幣權益,來提供獎勵用代幣,而編輯者與共識審核者,將依照其得票數與投票數佔整體多數票的比例,獲得派彩,也就是編輯者,除了得讓文章,先取得多數贊成票外,還得跟同時槽內的文章比票數。也就是EP/IQ會每半小時提供定額的獎勵代幣,而單一文章所獲得的獎勵數,還得看一下,其它文章的得票數。

持幣者的策略

  • 策展人與編輯**–**EP/IQ同時也提供了質押者,每年6倍的BP周轉數,也就是一個IQ,最多每年可生成17.6倍的BP,假定所有的持幣者,都是因為受到了獎勵的吸引而參與了EP/IQ的經濟生態鏈,則對持幣者最好的策略,就是把IQ進行長周期且持續的質押,用以換取最多的博弈籌碼BP,並成為編輯者或者與編輯者合作,這樣才能使他們在編輯亦或共識審查的博弈競爭裡,獲取到最高的獎勵比重,也就是說系統對BP的供給量,也在呈現複利成長,只有換取最多的BP,才有較大的能力抵抗增發通膨,舉例,EP/IQ在第一年增發了5億個IQ (以5%的增發率來計算),則到第二年結束時,將共會產生1X1.05x1.05-1=10.25% 的新通貨量,這些通貨量,如沒被質押,幣價將無法維持起碼的平穩,所以持幣者至少得先賺贏通膨率,然而系統設計給編輯的獎勵率最多只能拿到80%,也就是即便拿滿80%的編輯獎勵,對整體的編輯者而言,其仍然得承受每年20%的增發通膨率,是故對編輯者最好的回報策略,除了給予自己足夠的籌碼外,還要考慮到同時間通過的文章數,也就是盡量讓自己的文章,能獲得最多的支持,最好在單一時間區間裡,確保只有自己的文章通過,而在這方面,系統也給予了任何人可以對劣質文章的反對權。 第一年每次的平均獎勵量約為28538.8個 (以5%的增發通膨率來說),系統設計上希望持幣者,能進行一場IQ 質押競爭,以爭取最多的BP,然實際上,透過這樣的方式 BP 供給量也將大幅提高,並且當時間拉長,大部份的IQ及BP都會由是編輯者所持有,而編輯者因為屬於高度活耀者,其所獲得的 BP,理應要高比率的再投入使用,這會驅使任何反對的力量,必需要持有更多的BP,也就是最多的周轉數,才能以較低的成本,行使反對權。而現行的設計裡,由於系統設計的漏洞,反對者,只需在下一秒採取再次編輯修改的方式,就能達到反對文章的目的,而也因系統設計的臭蟲,所有被延押的IQ,只會累積於少數幾個IQ上,這些都使博弈競爭,成了空中閣樓。

  • 純持幣者**-**由於EP/IQ經濟生態鏈裡的獎勵代幣是透過稀釋分割舊幣來提供的,這造成幣值將因定期定率的稀釋而減少價值,而最終的IQ供給,會是由增發獎勵所提供的,此增發通膨的設計將導致純持幣者,在無行使權力的需求下,即便不售出IQ代幣,最終也會因不斷的通膨稀釋而逐次降低其所擁有的權利與價值,這類的持幣者,就像傳統的捐募者一樣,差別在於這類的捐獻像是分期付款一樣,其無法以獲致任何投資報酬為前提,來進行投資,而且其投票影響力亦會因不斷的稀釋而漸次消失,是故EP生態,本質上並不願意看到藉由囤幣來獨佔生態鏈的鯨魚出現,尤其是投機性的鯨魚,鯨魚得轉換至其他角色,或投過代理者,行使權利,才有機會抵抗增發通膨率。

  • 共識審核者**-**增發通膨的設計,使得IQ最終一定會落入獲獎者手中(80%),獲獎者將成為交易市場上最終的通貨供給者,而其中共識審核者,因為分配到較低的獎勵率(20%),最後共識審核者必須取得足夠的代幣通貨,才足以平衡共識審核,相差4倍的獎勵率,當時間拉長來看,共識審核者如同純持幣者,其權利將不斷地被稀釋,又因IQ質押具有每年6倍的周轉率,所以共識審核者,得提供源源不絕的法幣亦或強勢虛擬貨幣,以作為兌換IQ代幣及BP之用。

而共識編輯者為何願意提供流通性給予獎勵者?

並且願意執行共識審核的工作呢?

EP/IQ的生態建立者,相信共識編輯者,會基於信念捍衛自己的價值,當論述產生爭論時,相關利益者將無可避免的會去購置IQ,以捍衛自己的價值信念,如發生編輯戰爭,爭議條文,抹黑,扒糞及不欲人知的事時,如Wikipedia的創辦人**吉米****·多納爾·**威爾斯 如果他不想Everipedia紀錄著他過往的風光偉業,那麼他就得與反對勢力,進行一場編輯戰爭 (基於程式臭蟲被修正的理想假設下),而BP競爭將消耗掉很多的 BP,當BP消耗殆盡,那就會有購買IQ的動力出來,用來繼續編輯戰爭。

文章品質的影響因素

文章的通過與否,被設計得與文章的贊成票是否能成為多數方有關,這規則設計引發了社群上的一些討論,主要的疑問在於,這並不能讓真正的好文章被留下來,完全是建立在財大氣粗的邏輯上,誰擁有了最多的代幣,誰就擁有最大的話語權,何以如此設計?

主要因為 EP/IQ 經濟生態鏈的行使權力,是跟 IQ 代幣綁在一起的,而其生態所提供的獎勵代幣,又是透過稀釋分割現行通貨的權益而來的,所以它形成一個簡單的邏輯,既然獎勵是由現行通貨的權益稀釋而來,那麼由持幣者來分配新的通貨該給誰?

就相當合理了,舉例 A 君原持有100個IQ,在下一個時槽來臨前,系統採用IQn+1來替代IQn時的代幣,增發額則被硬性定義作為獎勵之用,即使是濫竽充數,仍會被執行稀釋分割,因為增發額是由A君的原持股稀釋分割而來,所以A君可決定增發額想要給哪一篇文章。

所以,持幣者亦或共識審核者,需扮演反向的平衡力量,如參與糾察侵權行為等,以提升文章的質量,並間接藉由加大競爭來提升幣值,也就是IQ的價值,實際上是建構在對BP的需求上,而BP的需求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 爭議的強度

  • 通過門檻的大小,如 a.) 編輯競爭,b.) 文章的通過門檻

  • 賭注的大小

因為幣價與 BP 的需求呈現正關聯,BP 的需求增加則幣價會走高,然也因生態設計稀釋分割適硬性執行的,持幣者需要想方設法的讓BP的需求不斷提升,不然,最終所持有的幣值,將會因不斷的被分割稀釋,持幣者不只最後會輸了持幣比率,也就是實際行使權力的大小,也會輸掉幣值,所以,持幣者可藉由扮演文章的把門員,至少讓劣質文章編輯者的IQ被延長質押,而提升需求量,這樣才能與Everipedia 生態達到雙贏,也就是只有讓質押數越多,投注越大,才有機會達到等效的通貨緊縮,並刺激需求,幣價才有機會走高。

所以,在面對編輯者囊括80%的增發獎勵下,持幣者與共識審核者,無可避免的只能扮演嚴師的角色,如同中國好聲音等歌唱比賽,導師們如果都是好好先生,絕對無法選拔出真正的高手,唯有嚴師能出高徒,才足以使參賽者投入更大的心力(BP),Everipedia平台的良窳,並不是建立在編輯們的自律上,而是在共識審核者的價值選擇上,但即便如此,共識審核者,最多也只能取回20% 的派彩,所以它需要驅使文章的編輯,加大對自己的投注量,而最理想的監督目標,當然就是個人黃頁,以及工商黃頁了,人們會在意自己的媒體形象,絕對勝過對一個條目的用詞良窳。

另一方面,鯨魚可能透過鯨魚投票,來減少來自稀釋分割的衝擊,如同2018 10/27~29 期間所發生的事件,一個擁有超過5000萬個IQ代幣的鯨魚,透過了鯨魚投票,只對一篇高頻率(20次/每天)編輯的特定文章進行鯨魚投票,這使得幾乎該文的作者拿到了大部分的獎勵,而其他的文章的獎勵迅速降到個位數以下,如果其他編輯想要拿到足夠的獎勵回饋,就得與該鯨魚進行投票競爭。

生態的參與門檻

相較於 Wikipedia,只要申請帳號,人人都可透過參與共寫的活動,而成為 Wikipedian,然而要成為 Everipedian 的門檻,就相當高了,生態參與者,得先支付 5 EOS 去取得一個 EOS 帳號,再來需要再購買 EOS RAM,及透過質押去取得 CPU 與 Net 資源,如果以 80% 可用率的帳戶來看,成為 Everipedia 約需要 25 EOS 的建置費用,以 2018/10 為例,這約需 150 美元,而一旦遇上,RAM 價格飆漲,及質押過多,成本將難以掌控,也就是相對於 Wikipedia 而言,要進入 Everipedia 並不容易,這將是 Everipedia 要達到普及與海納百川前,很高的一到檻。

法律責任

Everipedia 平台所乘載的內容為社群群眾所提供,Everipedia僅為一資訊內容的載體平台供應商,法律責任就像youtube之餘youtuber,文章提供者,需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如著作權侵權行為等,Everipedia開宗明義,文章的良窳與去留,全由社群持幣者投票決定,Everipedia Inc. 並不會也不干涉投票結果更不會事先審查,換言之,Everipedia 已排除了法律義務與責任。

爭議

A. 複刻維基百科,是否可以主張合法使用。

因為維基百科為一公開的自由內容平台,其允許第三人合理的使用其內容,故Everipedia將維基百科複刻/硬分叉至Everipedia,是在合法使用的範圍內,而群友自行抄錄百度百科全書亦或大英百科全書等行為,雖然同樣也是在進行複刻的動作,但因為其非自由內容,所以毫無疑問的,在未取得授權的前提下,屬於侵權行為。然因為絕大部分的條目,因來自自由內容的復刻,這使得大部分的內容,會被搜尋引擎,視為拷貝複製,這類的條目,因為可能導致Everipedia 被列為垃圾網站,故設定為不允許搜尋引擎搜尋(No Flow),只用於內容檢索之用。

B, Everipedia 於2018/8/18 於官方電報群上,片面宣布將對所有的交易,徵收 0.1% 的交易稅,用以支付購買EOS RAM,及希望透過交易稅的徵收,降低高頻率的投機性交易,然此片面宣布的政策,引發了極大的爭論。

社群方的意見如下:

  • 片面的徵收交易稅政策,違反了社群共同管理的初衷與契約的保障精神,這使得共同管理完全流於空話。

  • 此政策的決策程序,違反了誠信原則與程序正義。

  • RAM 的購置費用,屬於一次性消費,並非耗材,其可於售出後,取回購置成本,財報上並會消滅其價值,其並非購置後,殘值即為零,如同前開 Everipedia 團隊,因為買賣EOS RAM,而獲得60萬美金的利潤,實際上可能產生的購置成本,僅為買賣間的價差,其應歸屬於中長期投資,將購置費用視為投入成本,顯然違背會計原則與財政紀律,且其為系統建置,所不可或缺的必需零件,此政策將一次性的購置費用,以耗材的角度,視為殘值為零,並於每次交易中收取,極不合理。

  • 持幣者在參與此生態系統時,就必需先購置RAM及質押EOS,以取得參與生態所需要的CPU及Net頻寬,是否持幣者還需分擔項目方在設施上的建置費用?

  • 絕大多數的交易(99%),都是透過中心化交易所平台上進行的,中心化交易所內的交易,並不會觸及實際的交易轉換,所以此政策並無法達到公平一致的徵收動作,只墊高了去中心化交易所上的交易成本,其也無法達到項目方所宣稱的,能抑制高頻率的投機交易。

  • 項目方片面的修改智能合約,完全是種獨斷與違反誠信及去中心化原則的操作,合約修改應該本於合約精神,要在兩造雙方達成共識下,才能進行修改,而不是誰掌握了上傳智能合約程式碼的權限,誰就能片面的對合約條件進行片面的修改,且縱使團隊手握壓倒性的代幣,團隊還是應該本於程序正義的精神,先尋求共識。

  • 項目方的設置費用,應該是先由提供給項目發展的IQ保留額度來支持,而不是將所有的必要成本都外部化。

  • 此政策沒有先明確定義,爾後如因售出 RAM 而產生獲利與資金流,其利潤的歸屬方為誰? 其資金又該如何運作? 還是將做為 Everipedia Inc. 的股東權益?

交易所方的意見如下:

  • DEXEOS 表示這將會導致人們不想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上交易IQ,DEXEOS也失去提供IQ上架的動機。

  • Huobi 認為這是完全違反合約精神的行為。

影響:

  • 火幣等兩家交易所,要求所屬的客戶需在限期內提出所屬的IQ代幣,交易所會在限期後,關閉IQ代幣的提取服務。

結果:

2018/9/29(UTC+8),Everipedia 的項目方宣布,將即刻取消此項政策,直到社群形成共識後,才會被動的進行交易稅的徵收,已徵收之交易稅,將直接銷毀。

公告函之原文如下:

Dear Everipedia Community, As you may or may not be aware,we will be releasing the edit rewards soon.

The reward will start at an insignificant 10 IQ every 30 minutes,and will rise to some yet-undetermined amount after a few weeks of testing to make sure there are no overflows and the like.

We are using this time to gauge and test the edit rewards dynamics and get community feedback.

So for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this amount is meant to be insignificant to the IQ supply and market but allow us to gather data.

Additionally,Everipedia has been paying the RAM costs for stakings,votes,and proposals.

To help mitigate this,we are introducing a 0.1% transfer fee (x0.001) for all IQ movements outside of the article and token contracts.

This will help to reduce speculation and fund the continued use of RAM,as well as introduce some deflation to counteract the inflation introduced by the edit rewards.

This is modeled in the same way as EOS's RAM trading fee reward which is taken out of direct circulation.

References

[1]
Citation Linkcrunchbase.comEveripedia, Inc.. Crunchbase. 2017.
Jul 28, 2018, 12:00 AM
[2]
Citation Linkqz.comLarry, Sanger.Wikipedia’s cofounder on how he’s creating a bigger, better rival—on the blockchain.Quartz. 12 December 2017.
Jul 28, 2018, 12:00 AM
[3]
Citation Linkbloomberg.comCompany Overview of Everipedia, Inc.. Bloomberg L.P.7 January 2018.
Jul 28, 2018, 12:00 AM
[4]
Citation Linknextshark.comGregoire, Waylae. Exiled Rap Genius Founder Plans to Overtake Wikipedia, Wants to Suck Mark Zuckerberg’s Dick.NextShark. 13 April 2016.
Jul 28, 2018, 12:01 AM
[5]
Citation Linkthenextweb.comGreene, Tristan.Wikipedia co-founder wants to put the world’s knowledge on the blockchain.The Next Web. 6 December 2017.
Jul 28, 2018, 12:01 AM
[6]
Citation Linkblockchaintechnology-news.comHebblethwaite, Colm. Wikipedia co-founder joins mission to build blockchain encyclopaedia.The Block — Blockchain Technology News. 7 December 2017.
Jul 28, 2018, 12:01 AM
[7]
Citation Linkinverse.comBrown, Mike. Wikipedia Cofounder Tells Us His Plan to Build Encyclopedia on Bitcoin Tech.Inverse. 6 December 2017.
Jul 28, 2018, 12:02 AM
[8]
Citation Linkt.meEveripedia Telegram 电报
Jul 28, 2018, 12:05 AM
[9]
Citation Linktwitter.comTwitter - Everipedia
Jul 28, 2018, 12:13 AM
[10]
Citation Linkfacebook.comFacebook - Everipedia
Jul 28, 2018, 12:14 AM